网站客服:772392775 |

应届毕业生求稳心态持续抬头,2023年大学生就业能力报告发布

日期: 2023-09-18 20:02:26|浏览: 25|编号: 5719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应届毕业生求稳心态持续抬头,2023年大学生就业能力报告发布

预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158万人,毕业生就业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了《2023年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在院校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50.4%上升到57.6%202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慢就业的比例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 与此同时,选择自由职业的人比例从去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在家继续学习的人比例从去年的9.3%下降到4.9%。

高学历、双一流毕业生对经济形势更加敏感

从影响其就业去向的因素来看,就学历和院校类型而言,经济状况分别占影响硕士、博士和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的62.2%和64.1% ,分别高于整体4.3和6.2个百分点。

从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比例来看,硕士、博士和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76.5%和67.8%,分别高于整体平均水平18.9和10.2个百分点。

可见,高学历、双一流院校的毕业生对经济形势更加敏感。 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国内外经济进入新时代,他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就业的激烈竞争,对继续深造和自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职业偏好下降,但当前就业机会更加珍惜,单位就业比例明显上升。

求稳心态持续升温,毕业生对大企业的偏好有所回升

调查求职毕业生的就业偏好。 从首选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占比46.7%,比去年增加2.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 选择私营企业的人数比例为12.6%,比去年下降4.8个百分点,已连续三年下降。 经济复苏时期,大学毕业生对经济形势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求稳心态增强,职业选择集中度明显收敛,国企仍是首选。

在企业规模的选择上,中型企业仍然是今年毕业生的首选,占比48.6%,比去年增加3.5个百分点。 毕业生选择大企业的比例占25%,比去年提高8.1个百分点,与2021年持平。选择小微企业的比例为26.4%,比去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IT、互联网热度不减,制造业成为新选择

从预期就业行业来看,2023届毕业生预期去IT/通信/电子/互联网的比例为25%,较去年小幅回升0.9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与2021年基本持平; 汽车/生产/加工/制造比重为8.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相反,房地产/建筑业和教育培训业比重进一步萎缩,分别达到5.2%和5.5%,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2022年以来,互联网行业持续整合,发展放缓,进入降本增效阶段。 但在行业规模、薪资、工作模式等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应届毕业生仍更青睐互联网。 此外,国家提倡制造业迈向高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支持下,毕业生对汽车/生产/加工/制造的偏好也大幅提升。

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是毕业生的首选,高学历毕业生更青睐新一线城市。

从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城市层次来看,一线和新一线均占比30%,二线和三线分别占比26.7%和10.2%,四线和五线占比均低于2%。 从学历上看,硕士、博士毕业生对新一线的偏好更为明显,占比40.5%,比偏好一线的比例高出9.2个百分点,高出10.5个百分点比总数。

新一线城市已成为高学历毕业生的首选。 一方面与一线城市产业分散化等扶持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一线城市情结”弱化有关。 高学历人才对新一线城市的明显偏好,有利于缩小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之间的人才差距,为新一线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求职毕业生获得率50.4%,较去年略有上升

2023年春季招聘季已过半。 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已收获工作的比例为50.4%,较去年提升3.7个百分点。 去年春招季期间疫情较为严重,不少企事业单位春招工作暂停或推迟,毕业生求职进度受到阻碍。 今年疫情缓解后,企业招聘流程恢复,毕业生求职十分积极,获取率有所上升。

从求职毕业生学历情况看,大专、硕士、博士求职毕业生获得求职资格的比例为47.5%,低于整体2.9个百分点。

本科毕业生在求职方面进展不佳。 一方面,白领职位在招聘时更青睐高学历人才,而蓝领职位则更青睐技术毕业生; 另一方面,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不具备资质,不愿意接受实际技术岗位。 ,只能与学历较高的毕业生竞争,导致录取率较低。

工科毕业生毕业生比例最高,人文学科毕业生进步较慢

从专业来看,工科专业毕业生占比最大,人文专业占比较低。 具体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工科专业的市场需求更大。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高端制造相关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 今年工科毕业生获得比例为56.9%。 比总体高出6.5个百分点,而人文学科毕业生比例仅为41.3%,比总体低9.1个百分点。 由于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文科毕业生就业岗位有限、就业渠道狭窄、竞争激烈,导致毕业生比例较低。

【记者】李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圈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