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表现及预防和控制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 现在麻疹一改以往冬季流行的格局,成为全年散发的疾病。 发病年龄也由5岁以下婴幼儿转变为8个月以下婴儿和14岁以上青少年。 这与麻疹疫苗一致。 与疫苗接种有关。 另外,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轻度,给麻疹的诊断带来困难。
我国于1965年在大城市实行麻疹疫苗接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显性感染率明显下降,潜伏感染成为重要形式。 据1983年至1990年文献报道,在麻疹流行季节和地区,发现麻疹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后潜伏感染率高达86.21%,但也有潜伏感染率的报道。 28. 5%、34. 59% 和 75%。 这种潜伏感染率的差异被认为与观察对象中麻疹抗体水平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以及感染者与麻疹患者的密切接触程度有关。
一、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1.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短至1周左右,应用特异性抗体被动免疫后可延长至3周左右。 潜伏期内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
1. 2前驱期一般为3~4天。 主要症状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 ②呼吸道和卡他症状。 ③斑疹,出现于出疹前24~48小时,为灰白色小点,直径约1.0mm,外面发红。 常见于面向下磨牙的颊粘膜,也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波及唇粘膜。 。 ④非特异性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精神不振等。
1. 3 皮疹期持续3~5天。 皮疹通常在发烧后 3 至 4 天出现。 体温可突然升至40~40.5℃。 皮疹开始时为稀疏且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 首先出现在耳后和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覆盖面部、躯干和上肢。 第三种皮疹常影响下肢和足部。 严重时皮疹常合并,也可能出现瘀点。 病情极端阶段,尤其是高烧时,常出现谵妄、烦躁、嗜睡等症状,且多为一过性,退热后消失。 此期肺部有湿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1. 4恢复期,皮疹出现后3~4天,皮疹按出现顺序开始消退; 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状态等症状都会相应改善。 皮疹消退后,皮肤上残留糠状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7~10天即可痊愈。
2.非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2. 1 轻度麻疹在接受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自身免疫是指接种疫苗后出现麻疹。 皮疹多为斑丘疹。 也可出现其他形式的皮疹,如疱疹、出血斑样皮疹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全身中毒症状较轻,通常无麻疹粘膜斑块。 被动免疫是指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发生的麻疹。 症状一般较轻,潜伏期可延长至3至4周。 麻疹粘膜斑可见,皮疹稀疏,散在胸背部,皮疹顺序常不规则,很少有色素沉着斑。
2. 2 重症麻疹很严重。 高热、谵妄、抽搐者大学新生为什么要接种麻疹疫苗,为中毒性麻疹; 出现循环衰竭者为休克麻疹; 那些在压力下不消退的出血性皮疹是出血性麻疹。 出血性麻疹,又称黑麻疹,不仅表现为皮疹从一开始就是出血性的,受压不消退,还可引起结膜下出血、鼻衄、颊粘膜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 尿血和阴道出血等。据国外报道,此类麻疹约占25%。 有人说,出血性麻疹的原因是血小板低。 个别患者血小板可降至30ⅹ109/L,恢复期可升高。 但这并不能解释相当一部分出血性麻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正常且不减少。 因此,更多学者认为是由于急性期血管完整性暂时受损所致。 即使血小板出现变化,也是由于自然感染或接种减毒活疫苗引起的麻疹病毒感染巨核细胞,对其造成损伤,导致其成熟障碍,而不是产量减少。
2. 3 先天性麻疹有两种类型:产前和产后。 过去,怀孕期间出现麻疹的情况很少见。 由于实施计划免疫后成人麻疹发病率有所增加,妊娠期麻疹发病率较以前也相对增加,但总体仍占少数。 孕妇患麻疹很容易引起流产、早产或死产,多发生在麻疹出疹期。 国外报告妊娠期麻疹24例,其中孕晚期分娩9例,足月或近足月分娩6例,早产2例,均存活。 然而,六分之三的足月婴儿在出生时和出生后第二天就出现了麻疹,这表明麻疹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如果母亲在妊娠晚期感染了麻疹病毒,婴儿出生时可能会出现皮疹,或者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病。 解放军302医院收治了一例先天性麻疹病例。 母亲在患病第四天出现皮疹并分娩。 分娩过程很顺利,男婴也正常。 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2毫升胎盘球蛋白。 出生后第4天,婴儿躯干出现散在的淡红色斑丘疹大学新生为什么要接种麻疹疫苗,次日消退。 2天后皮疹再次出现,且皮疹数量增多。 除躯干外,头部、面部、四肢也出现皮疹,有的甚至合并。 3天后,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 宝宝从来没有发烧过;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微咳嗽; 没有出现 斑点; 大便稍稀,每日4~5次。 母婴血清麻疹抗体检测证实,母婴均患有麻疹。
2. 4 六个月后再次接种麻疹灭活疫苗的人会出现非典型麻疹。 我国使用的是减毒活疫苗,所以这种类型很少见。
2. 5 婴儿麻疹通常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内。 由于存在母体抗体,婴儿不易感染麻疹。 六个月以上的婴儿通常症状较轻。
2. 6 成人麻疹多数发热在39~40℃以上,麻疹粘膜斑块存在,中毒症状严重,常有嗜睡,但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此外,少数人可患两次麻疹,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第一次患麻疹后的2年内。
3. 诊断
随着感染形态的“隐性”改变,接种麻疹疫苗的麻疹患者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或明显减轻,并发症减少,死亡率降低。 然而,老年群体的麻疹病例数量显着增加。 另外,由于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妈妈麻疹抗体水平较低,能给宝宝带来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就更低。 因此,近年来6个月以下婴儿患麻疹的情况屡见不鲜。 建议今后全民麻疹疫苗接种和再接种时,必须考虑到保护婴儿和成人(特别是成年母亲)的计划免疫问题。 不典型病例需要实验室检查来协助诊断。 鼻咽涂片或尿沉渣染色可寻找多核巨细胞,皮疹发生前后1~2天可呈阳性。 发病第一周阳性率可高达90%,对麻疹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还可以使用免疫荧光检测麻疹抗原,这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IgM抗体。 发病后2~3天即可检测到(发病后5~20天检测出阳性率最高),且不受类风湿因子干扰,也可作为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 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特异性抗体IgM。 由于抗体水平受采血时间和个体免疫功能影响,尤其在疾病早期,阳性率较低,不利于早期诊断。 研究表明,采用RT-PCR方法直接检测早期麻疹患儿咽拭子和尿液中麻疹病毒相关基因片段,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阳性率高于麻疹IgM抗体检测。 效率高,单个标本即可检测,基因检测样本采集简单、方便、无痛。 因此,该检测方法可用于非典型麻疹的早期诊断。
4.麻疹的并发症
4. 1 喉炎的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和三凹征。 严重时可发生窒息、死亡。
4.2 肺炎 原发性麻疹肺炎(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常发生在前驱期和皮疹期。 肺炎症状随皮疹消退而逐渐减轻,大多预后良好。 继发性肺炎(由其他病毒或细菌继发感染引起)多发生在皮疹晚期或皮疹缓解期。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易并发并发症。 脓胸或脓气胸。
4. 3 心血管功能不全在2岁以下儿童中更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气短、烦躁、面色苍白、瘀青、肢冷、脉细、心音低、皮疹不能透入或突然消失,肝脏可迅速发展。 肿胀,心电图检查呈低电压、T波改变、传导异常等。少数患者有心肌炎或心包炎。
4. 4 神经系统
4. 4. 1 麻疹脑炎的发病率约为0. 01%~0. 5%。 常在出疹后2~5天再次出现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出现意识改变、抽搐、突然昏迷等症状。 脑脊液变化为:单核细胞和蛋白质轻度增加,血糖正常。 死亡率为10%至25%; 20% 至 50% 的幸存者有运动、智力或精神后遗症。
4. 4. 2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脑功能进行性衰退。 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症状出现前多次发生。 有典型麻疹病史20年,大多数患者在诊断后1~3年内死亡。
4.5 随着结核病病情加重,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暂时受到抑制,皮肤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消失,可持续数周,使原来潜伏的结核病灶变得活跃,甚至扩散,引起粟粒疹。疾病。 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的类型并不少见。
5.麻疹的治疗
5.1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出现畏光症状时保持室内光线柔和; 提供易于消化的营养食物,补充充足的水分; 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5.2高热可使用少量退热药对症治疗; 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 咳嗽剧烈者可用镇咳祛痰药; 对于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的需求量较高,应适当补充。 可用香菜15克煎汤或擦洗躯干、四肢,有助于清除皮疹,但一定要注意保暖。
5.3并发症的治疗与内科疾病的治疗相同。
六、控制措施
6.1 注意事项
6. 1. 1 健康教育 麻疹传播途径难以控制。 大多数易感人群在患者被隔离之前就已被感染。 隔离病人只能起到一般作用。 重点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6.1.2 免疫接种
(1)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可在短期内预防麻疹。 早期给接触者注射可以预防发病,但较晚注射只能减少发病。 接触麻疹病毒 6 天后,注射无效。 由于自身免疫的成功和基于血液制品的疾病的传播,被动免疫的使用已大大减少。
(2)自身免疫:疫苗采用长春47或上海191减毒活疫苗,疫苗需要冷藏运输和储存。 我国麻疹免疫策略是8个月开始接种,7岁再接种。 但各省份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和发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重新接种年龄标准。 疫苗免疫的效果在强度和持久性上不如自然感染的效果强。 有些人可能会变得消极并患上麻疹。 然而,当人工免疫力下降到一定水平时,许多人会接触野生菌株并获得潜伏感染,从而增强了免疫力。 疫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过度减毒的疫苗免疫效果并不理想。 免疫抑制者和孕妇是麻疹疫苗接种的禁忌人群。
6.2患者及接触者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者,隔离至治疗后5天。 接触者应接种麻疹活疫苗或C疫苗,并接受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 隔离期为21天。
6.3 疫情期间的措施重点关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针对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是保持公共场所空气流通和空气消毒。 关键措施是尽早为一定年龄范围内的易感人群提供紧急疫苗接种,防止疾病传播。 人气无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圈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