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全球第六位艾滋病患者或可治愈
7月20日,IAS 2023(AIDS,国际艾滋病协会)在科学亮点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名艾滋病治愈患者的最新病例信息[1]。 北京时间今天早上7点,该案的口头报告被公布。
资料来源:IAS 2023
摘要指出,该患者在干细胞移植后且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毒已缓解 18 个月。
与之前的几例治愈病例不同,该患者接受的移植干细胞没有出现CCR5--32突变。
停止抗病毒治疗 18 个月后,病毒载量仍检测不到
这位被称为“日内瓦病人”的患者于1990年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并于2005年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2018年,该患者接受了白血病化疗,随后接受了双表型肉瘤干细胞移植。
资料来源:IAS 2023
干细胞移植前,患者体内可检测到 HIV RNA(4 拷贝/ml)和 HIV DNA(血液和骨髓中分别为 457 拷贝/百万细胞和 1096 拷贝/百万细胞)。
移植后一个月,测试显示患者的血细胞已完全被供体细胞取代。 与此同时,患者的ART治疗逐渐减少,最终于2021年11月停止。
迄今为止,患者体内的HIV RNA已连续18个月检测不到,前病毒DNA已降至较低水平(4至40拷贝/百万细胞)。 这表明“日内瓦病人”已实现艾滋病毒缓解,很可能成为又一位艾滋病治愈患者。
此前,全球共有5名艾滋病患者通过异体干细胞移植“治愈”,分别是:柏林患者、伦敦患者、杜塞尔多夫患者、纽约患者和希望之城患者。 5名患者均接受了干细胞移植(除纽约患者的干细胞来自脐带血移植外,其余病例移植的干细胞均来自骨髓)。
在这5名艾滋病患者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所有患者移植的干细胞都含有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CCR5--32。
CCR5--32是由CCR5编码基因突变和第32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突变基因。 当HIV进入人体并破坏CD4+ T细胞时,它需要一个通道。 这个通道上有一个关键的受体,它是通道的“领导者”。 CCR5 是其最重要的辅助受体之一。
HIV感染过程(a)、CCR5在HIV感染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质CCR5-Δ32对HIV-1感染的保护作用(b)(来源:参考文献2)
携带CCR5--32基因的人,由于缺少一段编码,无法编码成熟的CCR5,因此体内CD4+T细胞表面不存在CCR5。 因此,HIV无法识别CCR5,也无法通过它进入CD4+T细胞进行复制和破坏细胞。 之前五名患者移植的干细胞来自具有这种基因突变的特殊人群。
然而,“日内瓦病人”移植的干细胞并不含有CCR5--32。 拥有正常干细胞的捐赠者意味着他们容易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移植患者可能会因此出现病毒反弹。
尽管如此,日内瓦患者的病例对研究人员来说还是令人鼓舞的,因为它可能表明,使用带有 CCR5-32 突变的干细胞并不是实现 HIV 长期缓解的必要条件。
从药物治疗到干细胞移植
自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毒感染病例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找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1987年,第一个抗HIV药物齐多夫定(AZT)获得FDA批准。
作为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齐多夫定可抑制 HIV 逆转录酶,从而减少病毒复制。 然而仅靠一种药物很难长时间抑制病毒,患者仍然不可避免地死亡。 直到1995年,何大一教授发明了鸡尾酒疗法,才迎来了艾滋病治疗的曙光。
1996年,何鸿燊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人物,并出现在该杂志的封面上。 (图片来源:TIME)
鸡尾酒疗法是当时存在的两大类抗艾滋病药物(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中的2至4种组合。 也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这显着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病率。
同时,研究证实,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还可以减少血液和生殖器分泌物中的病毒量,从而降低艾滋病毒感染风险,实现“治疗即预防”,对个人和公共卫生都有好处。 3]。 但长期用药费用高、药物副作用、停药后病毒反弹等问题也成为鸡尾酒疗法的局限性。
2007年,出现了世界上首例通过骨髓移植治愈艾滋病的患者——“柏林患者”[4]。 该患者因急性髓系白血病接受骨髓移植,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恰好携带CCR5突变基因。 移植后,他体内的CD4+T细胞中没有发现具有复制能力的HIV-1原病毒,实现了“清除治愈”。 直到2020年9月因淋巴瘤复发去世,13年来从未出现过HIV病毒反弹。
柏林病人,雷。 2010年,他公开了自己的名字,此后一直支持艾滋病毒治疗研究。 (图片来源:NIH)
此后近十年时间里,“柏林病人”是唯一一位被成功治愈的患者。 直到2019年3月,全球第二例艾滋病治愈病例“伦敦患者”的出现,让“柏林患者”不再孤单,再次证明了利用CCR5突变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艾滋病的可能性。 5-6]。
2019年,邓洪奎教授、陈虎教授、吴浩教授研究团队在NEJM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利用技术在移植前编辑造血干细胞中CCR5的方法,有望帮助更多艾滋病患者[7]。
图片来源:参考7
如今,/Cas9及其相关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艾滋病治疗研究领域。 但对于艾滋病治疗探索的步伐却从未停止。
2020年,报道了一名来自巴西圣保罗的艾滋病患者[8]。 该患者接受了 5 种抗艾滋病药物联合烟酰胺的积极治疗方案。 停止 ART 治疗后 66 周内,患者血液中未检测到 HIV 病毒。
图片来源:
然而,在中断治疗的第72周,“圣保罗患者”出现发烧、头痛、腹泻等症状,检测发现病毒载量超过6300拷贝/mL。 这种新的治疗尝试最终失败了[9-10]。
《日内瓦病人》的成功能否复制?
事实上,在“日内瓦病人”之前,另外两名病人也接受过同样的治疗。
2013年,IAS会议上报告了两名来自波士顿的患者。 他们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接受了不含CCR5--32基因突变的野生型CCR5供体细胞的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中断ART。
但根据随后发表的相关报道,一名患者在停止ART后3个月后再次检测到HIV病毒; 另一位患者在停止治疗8个月后再次检测到HIV病毒[11]。 目前,两名患者均已恢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图片来源:
“波士顿患者”的病例表明,“日内瓦患者”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再感染风险。 值得庆幸的是,这位日内瓦患者的艾滋病毒已经缓解了 18 个月,无需治疗。
IAS主席表示:“根据之前两名波士顿患者的病例,我对日内瓦患者的治疗仍持谨慎态度,因为即使是单一病毒体也可能导致艾滋病毒反弹。在未来数月至数年内,日内瓦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致谢:本文经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艾滋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张超副研究员专业审稿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策划:ame,|制作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圈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