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如何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

日期: 2025-07-30 20:06:09|浏览: 16|编号: 15605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艾滋病是如何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

随着抗病毒药物技术的持续进步,艾滋病已不再是那种致命的、与绝症同等的传染病,它正逐渐转变为一种慢性病。“鸡尾酒疗法”的应用,更是使得艾滋病毒在感染者体内被有效抑制在极低水平。不妨聆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教授的讲解,了解艾滋病为何变得可预防和可控。

吴尊友指出,艾滋病已转变为一种可预防和控制的“慢性病”。

1、鸡尾酒疗法是什么?

在1996年之前,若不幸感染或确诊艾滋病,那几乎等同于被判处了死刑。然而,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出现,感染者有了重生的希望。尤其是随着抗病毒药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的效果日益显著,体积和剂量也在逐渐减小,同时其毒副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艾滋病逐渐转变成了慢性传染疾病,它已不再是那种具有致命性、严重性,让人一经感染便等同于绝症的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遏制病毒在患者体内繁殖,减轻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持续损害。目前全球已研发出30余种此类药物。若仅采用单一药物治疗,疗效往往不佳,艾滋病病毒很快便可能产生耐药性。而将两种或三种药物搭配使用,通常被称为鸡尾酒疗法。鸡尾酒疗法能有效将病毒水平控制在极低水平,低至现有实验技术难以检测。这位患者便有可能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通过持续用药,有效管理自己的病情。

2、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最新进展如何?

尽管艾滋病感染者如今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但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依旧是一段既复杂又充满痛苦的历程。回顾过去,治疗艾滋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数量众多,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们需在早晨、中午和晚上分别服药,而且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药只能在晚上服用,而有的则需在中午摄入。目前市面上有多种药物组合剂,例如二合一、三合一等,只需一片药就能集多种药物功效于一身,而且价格合理,从而减轻了患者用药的经济压力。此举亦降低了医疗费用的负担。随着科技的进步,药品的疗效和便捷性正逐步提升。

3、怎样做到艾滋病的母婴阻断?

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腹中的胎儿,亦或在分娩时传给刚出生的婴儿。因此,对于孕妇而言,及早发现感染至关重要,这是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所在。若未能及时察觉,即便实施了母婴阻断措施,效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通常情况下,在怀孕后的第二、三个月便可察觉,此时便应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将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极低,确保在胎儿成长期间不会将其传染,同时也能避免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分娩后,不宜进行母乳喂养,而应采取人工喂养的方式。这是因为即便如此,新生儿仍有感染的风险。

若能实现以下几点:首先,及早发现;其次,确保母亲按时服用药物;再者,在孩子出生后,采用人工喂养替代母乳喂养。只要这三项措施得以落实,便能极大程度地阻止母亲向新生儿传播。目前,母婴阻断在发达国家已成功实施,在我国医疗条件较为优越的大中城市,乃至县城,同样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4、什么是功能性治愈?

功能性康复意味着在服用抗病毒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即便停止用药,病情也不会出现反复。

当前的治疗药物,尚无法实现功能的彻底恢复。为何会将艾滋病类比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若你的血压偏高,便需服用降压药物,且需持续每日服用,一旦中断,血压便会迅速上升。艾滋病亦然,持续用药可显著降低病毒载量,甚至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但若停止用药,病毒量便会迅速回升。

功能性治愈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服用了药物一段时间后,即便停止用药,病毒也不会再次上升或反弹,但这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治愈,因此我们将其称为功能性治愈。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治愈又是怎样的呢?指的是体内已经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已经完全康复,即便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出现病毒反弹的情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