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调酒鸡尾酒 低度酒精饮料未成年人接触风险调查结果发布!超四成商家产品陈列存误导
近些年,市面上涌现出很多低度酒类产品,比如果酒、预调鸡尾酒之类,它们的容器和一般饮料非常相像,年轻人很容易产生混淆。最近上海市奉贤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于未成年人接触低度酒精饮料风险的调查文件,这份文件简称为《报告》。调查发现,有36.31%的消费者认为酒精度数超过3%的饮品才算作酒精类产品,另外有44%的店铺会将低度酒精饮品和饮料、果汁放在一起售卖。此外,一些商家还利用“微醺”“轻享”之类的说法进行宣传,属于打擦边球的行为。
按照2022年6月1日生效的全国性规范《饮料酒概念与分级》,酒精度数达0.5%vol及以上的含酒精饮品被界定为饮料酒,必须依照相关法规进行生产和销售,青少年群体严禁饮用此类饮品。同时,《青少年权益保障法》明确指出,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售卖含酒精商品。
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参与人明白酒精含量达到0.5%vol就算作酒品,不过仍有36.31%的参与人觉得酒精含量必须超过3%vol才算酒。在购买途径方面,主要还是实体超市和便利店,占了63.24%的份额;其次是网络购物平台,占比为22.71%;其他方式比如朋友帮忙购买等,占了14.06%。
购买原因中,有35.34%的人是出于好奇去尝试,另外20.2%的人是因为觉得味道不错才买的,还有27.85%的人是看了广告或视频,或者听了朋友的推荐,另外,16.61%的人觉得因为酒精含量不高,所以没什么危害。
大多数受访者觉得,关于酒精含量、禁止年轻人饮酒、饮酒过量伤身体这些警告,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都没做得很清楚。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赞成,要让低度酒类的包装、宣传和购买环节,对年轻人有更清晰的提醒和警示。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中排名靠前的购买途径,奉贤区消保委安排消费维权人员前往该区25家中小学周边的连锁店、商超及零散商铺进行实地查看,发现部分店铺缺少禁止向青少年售卖酒精饮品的相关标识,或者相关标识不够突出。商品摆放方式存在欺骗性,有44%的店铺将果酒等低度酒品与汽水、果浆、牛奶等饮品一同放置在货架或冷柜上。
还有,一些售卖者工作人员觉得果酒属于酒类,不过因为酒精含量不高,年轻人偶尔喝点没事。有一家店铺的售卖者干脆把它当作饮料,说年轻人可以喝。行业规范不清晰,有些商品贴着“果味型汽水”之类的标签,故意淡化酒的成分。一些广告宣传时用“微醺”“轻享”这类说法,让人感觉没什么风险。外卖平台、自动售货机这类新式售卖途径缺乏监管,造成责任归属难以确定。
针对这一情况,奉贤区消保委告诫经营者,务必恪守法规界限,切勿逾越禁区。任何团体或个人都禁止发布、传播、张贴或散发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广告信息;售卖酒水的商铺必须在醒目处摆放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标识,若对顾客是否成年存疑,须索要身份证明文件核实。
此外,年轻人需要抵制不良宣传,注意查看“酒精饮品”的标签,小心那些伪装成饮料的酒类产品,或者名称为“预调饮品”“调制饮品”但未标明酒精含量的商品。一旦发现年轻人饮酒,监护人须立即阻止并严格管束,主动引导年轻人了解酒精的危害,防范网络上的不良宣传。教育机构应强化监管和教导,建立共同防护体系。(记者刘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