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托洛夫鸡尾酒 苏联红军法宝?对付坦克装甲车利器:莫洛托夫鸡尾酒

日期: 2025-10-09 09:06:25|浏览: 68|编号: 15772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莫托洛夫鸡尾酒 苏联红军法宝?对付坦克装甲车利器:莫洛托夫鸡尾酒

莫洛托夫鸡尾酒

莫洛托夫鸡尾酒,实际上并不是酒,而是一种特制的燃烧瓶。

实施起来十分容易,只需把易燃的混合物,比如汽油,装入玻璃容器中,点燃后,朝着目标用力掷出即可。

瓶子飞离后,它砸中了指定对象,或者摔落在地,破碎开来,瓶内汽油等易燃液体依然在燃烧。

顷刻间,大火熊熊,威力可以与手榴弹一较高下呢!

莫洛托夫鸡尾酒,T-34坦克,以及喀秋莎火箭炮,被视为苏联卫国战争中极具代表性的装备。

事实证明,莫洛托夫鸡尾酒确实是对抗坦克和装甲车的有效工具。

而且,生产费用十分节省,仅需把可燃性物质装入玻璃容器或试管即可完成。

操作时,尤其是对付装甲车辆,坑道内的战士需要使敌军坦克尽可能靠近,接着引燃容器,再将它精确地投向对方装甲车。

启动时必须借助烈火,譬如火源或者火石,又或者是引火物,不仅操作繁琐,而且火光显眼,容易暴露行踪。

针对这一难题,1941年深秋时节,兵器制造者给瓶子构思了别致的熔断装置。

这下,莫洛托夫鸡尾酒真的可以像手榴弹一样用了。

使用时,不用点燃了,只要拔出保险销就够了。

保险销取下之后,用空枪壳制成的引信便会点燃那个燃烧瓶。

莫洛托夫背了黑锅?

说起燃烧瓶,历史其实挺久远,中国早就有了,古希腊时期也有。

当然,和现在看到的这个不太一样,当时,它被称为“希腊火”。

拜占庭人在海上交锋时,也应用过某种装置,只是,那并非置于玻璃容器之中。

近代期间,古巴为争取国家独立,抵抗运动频繁使用燃烧瓶进行作战,这种行为十分普遍。

少许汽油,一个废弃酒瓶,一块破损布料,便制作成了一种威力可观的新型爆炸物。

然而,若要探究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由来,就必须先谈谈1939到1940年期间发生的苏芬冲突。

1939年11月,苏军越过边界进入芬兰,战机随即对赫尔辛基展开空袭。

苏联军队,无论是在人员还是装备数量,比芬兰军队高出许多倍。

所以,苏联高层自信满满地估计,只需十日到十二日便可轻易获胜,以此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

苏联狂妄到甚至没有正式向芬兰宣战。

战争开始时,芬兰人缺乏武器装备。

于是,芬兰游击队开始自己动手,制作炸药和手榴弹。

上图就是保存在芬兰帝国博物馆里的液体手榴弹。

最关键的地面攻击装备就是这种“玻璃炸弹”,它将易燃液体注入罐子,这种武器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

莫洛托夫并非芬兰人,他担任过苏联的外交部长,时间是从1930年到1940年,同时他也是当时苏联对外宣传的重要发言人。

他在对外国媒体的发言中宣称:

苏军飞机未向赫尔辛基投掷炸弹,而是投放了包裹,这些包裹被标明是“提供给芬兰劳工的食品”。至于莫洛托夫是否确有此言,我并未核实。

这是苏维埃人投放的飞行炸药,这应当是一枚失效的炸弹,被芬兰人称作“莫洛托夫的食品箱”。

芬兰民众实际上对苏联知之甚少,对苏联的掌权者更是所知无几,他们所熟知的只有那位留着短须的莫洛托夫。

芬兰人把苏联炸弹称作“莫洛托夫面包篮”,并且建议在里面再放一杯饮品。

这是一个好主意。

芬兰人很幽默,他们将可燃混合物倒入伏特加酒瓶中。

后来,这种“玻璃炸弹”就称作莫洛托夫的饮品,或者更恰当的说法是,给莫洛托夫的饮品命名更为恰当。

“燃烧瓶”以莫洛托夫命名,说白了,就是为了恶心苏联。

芬兰军人还在不断练习,试图让这个酒瓶子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据称,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始创者,是一位名叫库伊蒂宁的芬兰军官。

他的知识相当丰富,还会在燃料里掺入微量特殊物质,目的是使液体能够附着在装甲表面,燃烧时产生更强烈的温度。

苏芬冲突期间,芬兰国防委员会负责人卡尔·曼纳海姆元帅下达指令,要求拉贾马基酒厂大量制造那种“纵火瓶”。

该酿酒厂以生产优质的芬兰伏特加而闻名。

消息显示,这家工厂总共制造了五十万个同类瓶子。

因此,依照严谨的命名规则,莫洛托夫鸡尾酒实际应当称作“库伊蒂宁上尉调制的饮品”或者“曼纳海姆元帅调制的饮品”,这样更为恰当。

有传闻称,芬兰军队借助简陋的纵火装置,成功击毁了超过一千台苏制装甲车辆,其中至少三百辆坦克被这种原始武器摧毁。

芬兰军队凭借精良的战术,多次以弱胜强,令实力远超自身的苏联军队吃尽苦头,这种战绩中,莫洛托夫鸡尾酒功不可没。

后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回忆说:

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斯大林,都意识到我们输给了芬兰人。这是一次严重的失利,因为它让我们的对手更加肆无忌惮,也让他们更加坚信苏联只是个虚有其表的庞然大物。德国指挥部一直关注着苏芬战争的动向,他们最终判断,如果德国对苏联发起进攻,苏联的军队将无法抵挡。第二年,即1941年,芬兰参与了对苏作战,苏联红军使用了火焰瓶

芬兰人扔出来的这种原始燃烧弹,给苏联红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苏联境内爆发,因为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反坦克装备一度供应不足。

苏联国防机构制定了一项指导方针,涉及反坦克燃烧瓶手榴弹,该方针具体阐述了此类武器的制造流程和配给方案。

1941年8月2日,斯大林最终同意了那份采取特殊措施的命令。

苏联在众多化工厂,以及食品制造场所,着手大量制造这种简易燃烧瓶,并且将其推广开来。

同时,苏联还广泛开展了新型燃烧混合物研究工作。

他们制作了三种含有不同成分的燃烧瓶,例如,有一种是将汽油,石脑油和煤油这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物在接触到空气时会起火。燃烧过程最高温度能达到一千度,持续燃烧的时间大约有三分钟。

这种混合物近似当代的凝固汽油弹,燃烧时间仅持续片刻,最高温度可达八百度,对金属具有很强的附着效果,燃烧过程中会弥漫着许多厚重浑浊的黑色烟雾。

这种组合物不只适用于莫洛托夫鸡尾酒,还适合航空炸弹,以及火焰喷射器等装置。

但是,这些可燃混合物毒性也不小。

演员瓦西里·拉诺沃伊( )在一次采访中说:

二战时,他的双亲于一个化工厂任职,每日操作均无任何防护手段,直接徒手将汽油及若干未标识成分的化学品倾注于玻璃容器内,该任务风险极高,短短五日,该厂全部七十二名从业者,皆出现四肢神经受损的状况。

在战争期间,士兵经常使用自己动手做的燃烧瓶。

很简单,将普通汽油倒入瓶子中,拿一块破布堵住瓶口就完成了。

莫洛托夫鸡尾酒用起来很简单

使用这种鸡尾酒时,最关键的难点在于,要确保敌方装甲车辆进入投掷的有效范围之内。

德军习惯派步兵为装甲部队提供掩护,两者配合行动,因此达成这种配合并非易事。

液体燃烧会对坦克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这可不是电影。

在实战中,想用燃烧瓶摧毁一辆坦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使坦克失去功能而停止运行,需要让火焰进入坦克尾部的动力单元,因此投掷人员必须处于坦克的侧翼或后方位置,德国人常在动力单元处加装铁丝网,玻璃瓶撞击铁丝网时,必然会弹开。

另外,瓶子的形态多种多样,有装啤酒的容器,也有盛白酒的罐子,品质良莠不齐,那些质量欠佳的瓶子,对于搬运它们的战士而言,相当不安全。

有些混合物与空气接触时,就会立刻被点燃。

因此,即使玻璃上的一个小裂缝也可能会导致悲剧。

在战斗中,一旦容器所在的包裹受到撞击,或是被炮弹、碎片击中,整个人便会马上化作燃烧的火把,这种现象在作战区域屡见不鲜。

而且,瓶子很脆,也不好携带,哪个筐子上去,也不方便啊!

德国人同样运用了盛有易燃成分的容器,直到榴弹发射器问世,步兵对抗坦克的难题才彻底攻克。

这里专注介绍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掌故,有趣的故事和人物。

关注我,不错过精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