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6块的冰杯贵?其实它想赚的远不止这点

日期: 2025-10-01 06:03:50|浏览: 106|编号: 15754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你以为6块的冰杯贵?其实它想赚的远不止这点

近期,气温一直很高,在杭州,只需稍微活动一下身体,就会汗如雨下。

唯一能让人类坚持出门的,可能就是上班吧。。。

在这样的高温下,能消暑解热的食用冰,又火了。

网友们从价格、销量到质量,聊个没完。

农夫山泉售卖两公斤冰块需要支付二十二点八元,这一价格登上网络热搜榜;某些品牌的冰杯持续热销,有生产商单日销售量达到三十吨,同样引发网络热议;这些冰杯的定价竟然超过了液态水的价格,被称作价格陷阱,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网络关注。

在许多人看来,制作冰块就是把水煮沸,然后放入冰箱冷冻,成本仅是水的价值,最多再算上电冰箱的耗电费用。

冰杯就更简单了,装了冰块的杯子呗?

这件物品确实非常实用,无论是想要喝果汁、咖啡还是啤酒,只需购买一个冰镇杯子装入即可,既省事又过瘾,在炎热的夏天来一杯,感觉非常畅快。

可一旦你看到标价,脸上的笑容大概会立刻僵住,这种看似普通的饮用水,价格竟然比很多瓶装饮品还要高得多。

差评君在公司附近几家商店走了一圈,注意到冰杯的售价从 3.5 元到 6 元之间都有,查阅过网上信息得知,2024 年 711 曾经将冰杯的定价设定为每只 9.9 元

因此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冰块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价格高昂?去年夏季我们曾经进行过相关说明。

不要误以为冰杯就是装入冰块的塑料容器,实际上,从冰块到外包装都有讲究。

以结冰为例,用滚烫的清水凝结成的冰,属于“急速派”,电冰箱结冰是从外向内迅速降温,难以排出其中的空气,形成的冰块呈现出白色,内部其实布满气孔,因此密度较低且容易消融。

食品级工业制冰则另当别论,工厂普遍采用流水缓冻、分层结冰的技术,属于注重细节的工艺,因此制成的冰块密度更大,融化得更加缓慢,也更加结实。

杯子的大小也值得注意,常见的塑料杯采用 PET 原料制造,当温度偏低时,这种材质会变得十分易碎,装运时碰到棱角分明的冰块,很容易被划破损坏。

解决方案就是用 PETG 塑料,这玩意耐高低温,韧性好。

只是,目前 PETG 材料制造的核心技术被美国伊士曼公司以及韩国 SK 集团所垄断,现阶段国内主要依赖从国外引进,因而存在明显的供应链风险。

此外,对低温的持久耐受性,不仅限于水杯本身,杯盖的周边区域同样设有保护性涂层,该涂层也必须达到同样的耐寒标准。

另外,生产食用冰块的水必须经过多次杀菌和净化处理,水的消耗量很大,冰块在运输时必须全程保持低温,运输成本是普通运输的三到四倍,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

因此,不要以为这种玻璃杯随处可见,表面上似乎制作起来并不复杂,实际上打造这种物品的难度和花费相当高。

你以为冰杯卖这么贵,铁铁暴利?其实真没有。

作为一个嗜酒之人,常年把冰块囤积在冰箱里,差评君也走访了浙江沪地区的多家制冰作坊,情况是这样的,能够制造食用冰的厂家,大多只售卖食用冰和酒吧专用的冰块,却不出售冰杯。

差评君也向杭州的多家超市负责人进行了咨询,了解到他们店铺售卖的冰杯进货成本每只介于两块二到两块八之间,零售价格在三元到四元,若将实体店面的各项开支考虑在内,单杯的利润十分微薄。

齐鲁晚报曾分析过,一个冰杯的整体造价为 1 元,其中水的费用是 0.35 元,带盖的密封塑料杯成本为 0.5 元,其余部分花费 0.15 元,若加上冷链运输等费用,到了一级经销商或便利店手里,每杯的批发价便涨至 1.75 元,再往下销售成本只会增加。

那么疑问出现了,既然冰杯的利润空间不大,为何它却备受企业青睐?所有与水或饮品相关的行业,都在积极推广这种产品。

依据图数室考察,到 7 月 3 日,国内现存的冰块制造公司数量为 家,与上一年同期相比较,增加了 3338 家。

其他专门制作冰块的厂商以外,像生产饮料的公司农夫山泉、蒙牛、伊利,还有卖货的连锁店罗森、7-11,以及综合超市盒马,都纷纷制作销售自有品牌的冰块,并且就在店铺附近进行售卖活动。

商业嗅觉十分敏锐

因为冰杯的经济价值,从来不在于其本身。

冰杯是极为适宜的搭配物品,几乎能与所有饮品相容,起到促进各类酒水销售的作用。

购买冰镇杯后,常常会顺手买上一瓶咖啡、啤酒或果汁,换句话说,借助帮助他人,来体现自身意义,凭借个人努力提升冷饮柜的业绩指标。

但其实这个商业逻辑,韩国便利店在 2012 年就玩明白了。

为什么直到最近两年,冰杯才在国内爆火,迎来泼天富贵?

农夫山泉在 2023 年 5 月才正式启动冰杯的推出工作,到了 2024 年才全面铺开,这样的时间安排还算比较及时,能够赶上市场的早期阶段。

答案,也许就藏在年轻人觉醒的创作欲中。

冰杯之所以如今广受欢迎,是因为它能够很好地配合当下流行的手工调制饮品风潮。

现在的年轻群体,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饮用,而是开始体验从无到有,亲手制作、设计饮品过程中的乐趣。

打开小红书,你就有感受,从奶茶到鸡尾酒,通通 DIY 。

消费潮流的变化,品牌们看得最清。

一些茶饮品牌例如茶颜悦色,开始售卖自家的茶包产品,与此同时,咖啡品牌瑞幸与柠檬共和国合作,打造了一款由冷萃咖啡液和酸爽青柠汁混合而成的特色饮品。

便利店跟商超里面,也摆满了各种推荐配方的小提示牌。

就连雪碧的新品,也是从民间 DIY 作品里抄的作业。。。

有个人往雪碧中投入了茶叶包,这个创意十足的举动让该视频获得了超过两千万的观看量。

网友们体验过后纷纷称赞,称其为“史上最解渴的饮料”。

在群众的呼声下,官方跟进推出了新品:雪碧 + 茶。

自制饮品能提供更显著的构思乐趣,也能迎合年轻群体对个性生活形式的追求,而便利店的成批售卖商品却做不到这些。

更重要的是,DIY 饮品还是种社交货币。

这个场景非常适合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能够让人立刻被视为 “生活格调的倡导者”。

当然,你还可以向周围的人推荐,就说有个新饮品非常不错,请他们尽快品尝一下,这样就能迅速拉近彼此的关系。

既有商业意义,又刚好跟新的消费潮流契合,这冰杯不火也难。

可以想象的是,冰杯这事后续市场也会非常巨大。

现阶段,国内冰杯虽然很受欢迎,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销售基础款冰杯,偶尔也会见到添加了果汁风味的冰杯混合果汁类产品。

复合型冰杯这块,可以看盒马的冰冰杯系列,做得挺不错。

比如这种冰镇经典咖啡杯,冰块是咖啡制成的,只需加入鲜奶,就能得到一杯简单调制的饮品。

此外,也有柠檬冰沙、龙井冰茶虎跑泉冰沙、酸奶冰饮。

但相比韩国来说,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韩国多数便利店入口处均设有大型冷藏柜,柜内陈列着大小不一的冷饮杯,邻近区域则摆放着各式包装饮品,包括果汁与咖啡,种类繁多,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我预计,用不了多久,国内零售业态也会陷入激烈竞争,不断推出新商品。

卷口味,卷搭配,卷设计,甚至卷低糖。

关于冷饮的较量,热度仿佛抵达了顶点,每逢炎夏时节,人们便热烈讨论起来。

但实际上,可能才刚刚开始。

也许从今以后,“ 冰杯战争 ” 每个夏天都会打响。

毕竟在炎热的天气里,谁能拒绝一杯冰镇饮料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