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减量版鸡尾酒疗法对中国艾滋病患者更安全有效
中新网上海5月6日报道,陈静指出,在中国,针对HIV感染者,最普遍采用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是采用依非韦伦、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三种药物混合使用的“鸡尾酒”疗法。
卢洪洲教授领衔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市第二医院及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共同验证了依非韦伦与替诺福韦剂量减少的艾滋病治疗方案在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群体中的有效性,并指出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我国尚未有关于依非韦伦减量研究的公开报道。这一成果已发表在一家国际知名期刊上。卢洪洲指出,这表明依非韦伦减量在中国HIV感染者中具有推广价值,并具有深远意义。该研究为我国在依非韦伦等药物减量使用方面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我国艾滋病治疗中,患者使用依非韦伦可能会遭遇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诸如头晕、梦境纷扰、睡眠质量下降以及情绪低落等问题;同时,替诺福韦所引发的肾脏和骨骼毒性,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少麻烦。实际上,国际上对于依非韦伦的剂量减少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关于中国人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却尚显不足。在此之前,国际医学界尚未对替诺福韦的减量进行过尝试。卢洪洲向记者透露,医生与患者普遍持有担忧,认为减少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剂量后,可能会降低其抗病毒效果,同时还会导致耐药风险显著提升。
卢洪洲教授团队主导,针对该问题开展了多中心、具有前瞻性且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究依非韦伦与替诺福韦剂量减少后,联合使用拉米夫定这一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否能在降低药物剂量的同时,保持原有的治疗效果。研究选取了未曾接受过HIV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对他们实施了减量版的“鸡尾酒”治疗方案。
在经过48周的治疗后,减量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的患者在接受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中,研究团队发现减量治疗在抗病毒活性方面与标准治疗不相上下,同时整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研究结果显示,在减量组的患者中,依非韦伦引发的神经系统副作用相对较少,同时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然而,替诺福韦导致的肾脏损伤和骨密度下降,在两组患者中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减量组患者的耐药风险并未有所上升。(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