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一份能看得明白的鸡尾酒酒单,你有吗?
我的一个朋友A特别喜欢调制各种饮品,每次外出旅行时,她最热衷的活动就是每晚前往酒吧畅饮,特别是在成都,只要一有空闲,她必定会去酒吧品尝鸡尾酒。她热衷于探索新奇口味,并且乐此不疲,然而近一年来,“今天又遇到了不满意的饮品”这句话,从她口中说出时变得越来越频繁。
走进那家酒馆,我通常不敢自行挑选鸡尾酒,单子上的名称大多晦涩难懂,随便点可能就出糗,也担心会选到不喜欢的,因此只能挑选一些相对熟悉的金酒、威士忌等烈酒。
八月份离开工作后,我获得了大量闲暇时间,朋友A聚会喝酒时有时会邀请我参加,那晚我查看酒单上的饮品名称时,依然感到困惑,最终决定点了一杯苏打水,A当天晚上点的那杯鸡尾酒并不成功,我和她都记不起那款导致她失望的饮品具体叫什么名字。
记不清那些名字,因为调酒用的名字通常很拗口,模糊不清的名称和实际的口感、风味之间没有明显关联。
小红书平台亦存在相关内容,描述了令人失望的体验,有用户分享了购买“肖申克的奇迹”饮品后的感受,她立刻发布了一篇负面评价,称饮品味道极差,价格昂贵,单杯售价高达80元,仅尝了一口便感觉恶心,味道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这类帖子数量庞大,抱怨的主要是口感差、价格高,甚至觉得不如超市里的普通商品。
这位朋友抱怨说,他在一家提供鸡尾酒的场所,花费了八十元人民币,购买了一杯含有大量冰块的柠檬饮品,这种饮品中的酒精成分几乎没有,其口感甚至不如普通的啤酒。
我的朋友A在研究各种鸡尾酒时,常常会参考他人的推荐、浏览他人的体验分享以及观看探店的影像资料来选择酒吧,然而这种为了花钱打广告再发几张照片的做法,却总是让A感到非常不快,每次都带着很高的期望前往,结果却总是大失所望地离开。
有人拿出了那杯酒,说刚摆上桌时,自己连碰都没碰,做梦也想不到会在酒馆里尝到这么水准的饮品。
鸡尾酒并非固定规格的饮品,在我的观念里,它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饮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因此很难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才会有许多负面评价产生。
我特意研究了鸡尾酒的来历,首先有一个看法:当代鸡尾酒风潮已经从怀旧经典转向多元创新,酒馆的酒水单上布满了生僻品名和繁复调制方法,大量运用手工原料和前沿工艺,使客人点单过程好似开启神秘礼物。
顾客如今在鸡尾酒比拼、革新和定制化中充当了试验品,面对晦涩的酒单,选酒如同碰运气,难以适应新奇的鸡尾酒。
起初鸡尾酒并非如此,它能让酒客在点单时明确知道将要饮用的内容。
来看国外的鸡尾酒发展史:
在1910年至六十年代初期间,由于禁酒令的实施、经济不景气以及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酒馆中的鸡尾酒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仅有四十多种广为人知的经典配方。
六十年代中期,出生高峰期的人群步入成年,他们凭借新颖别致、雅致可口的鸡尾酒挑战传统经典,追求简约风尚成为主流。而更熟悉青年喜好的大学毕业生,逐渐接替了往昔的调酒师角色。
七十年代,那些简单的东西开始让人觉得无趣,调酒师们更加变着花样,借助色彩缤纷的利口酒、各种人造糖浆以及冰淇淋等,制作出既好看又酒精含量低的鸡尾酒。
这种情形跟A那里时常碰到的鸡尾酒颇为相似,有的掺了肉桂,有的混了奶油,五颜六色,看着悦目却缺乏酒的真谛。
一些年轻人觉得鸡尾酒馆的消费高而且口味不怎么样,于是转而在便利店尝试调制饮品,他们常用果立方、劲酒、玻汾作为基础原料,再搭配水溶C100、旺仔、元气森林等成分自己动手制作。
八十年代末,海外顾客对色彩斑斓的鸡尾酒感到厌倦,转而推崇传统风味,由此掀起一场变革,众多城镇和区域都以经典调性为傲。
如今众多调酒师正倾心于振兴这项鸡尾酒传统,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顾客在光顾酒吧时,能从品味中感受到愉悦,在离开场所后,依然能回味那份独特的饮品风味。
对我来说,盼望的不仅是饮品没有糟糕的搭配,而是让鸡尾酒不再是难解之谜,还希望有咱们国家的传统佳酿,让我能通过名称猜出大概三分意思。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