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酒混搭革命来袭 音乐与派对竟能成就鸡尾酒?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葡萄酒是最佳的食物配酒,鸡尾酒则不被视为适合搭配食物的选择,但近年来,很多创新的鸡尾酒配餐方案惊艳了味蕾,其出色程度堪比其他酒类,有句俗语说:优秀的主人从不让鸡尾酒独自呈现,如今,除了美味佳肴,音乐活动和派对也被纳入鸡尾酒文化的整体范畴。各种舞曲风格,无论是节奏感强烈的波萨诺瓦,还是氛围迷离的爵士乐,都融入了这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聚会之中。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让鸡尾酒再度焕发生机,不仅受到当下年轻人的喜爱,还以创新酒品的姿态出现在各类社交场合和高级场所。或浓或淡的酒香,既能给来宾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也能让品酒者享受搭配的奥妙。当然,对于鸡尾酒文化来说,伴随着新机遇而来的,是新的责任。
音乐“成就”了鸡尾酒
坦白讲,我对酒的见识原本就有限,小的时候就觉得鸡尾酒这个名字挺有意思,而且我早早就明白鸡尾酒并非真的有鸡毛做装饰的饮品。鸡尾酒的各种命名方式都颇具象形意味,引发我诸多联想,仿佛每一种鸡尾酒背后都藏着一个或浪漫、或动情、或激昂的传说。
与鸡尾酒初次相遇,多数是在“Jazz bar”里。近来常去珠江沿岸的清吧欣赏爵士乐,当听到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吟唱着动听的曲调时,便很自然地想要来一杯鸡尾酒。起初为了不迅速沉醉,总会先点一杯“椰林飘香”;待演出接近尾声时,再挑选另一款风味不同的鸡尾酒,选用口感更浓烈的那款,因为那能助人更快进入梦乡。挑选哪种饮品,全凭当下感受决定,心情低落时,只要端起一杯颜色变幻的酒水,再配合氛围音乐轻轻晃动,就能打造出一个最难忘的夜晚。
酒类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奇妙的搭配关系,啤酒和红酒各自拥有专属的乐章,鸡尾酒则与jazz最为和谐。通过聆听音乐,我逐渐领略到各类饮品所蕴含的别样风情,音乐赋予鸡尾酒无与伦比的魅力,可以说,是旋律赋予了它灵魂。一个精心布置的环境,能够衬托出色彩的美丽,否则再缤纷的调色,也会显得缺乏生气,缺少了应有的意趣。
有人讲过,上乘的乐曲,常在酒肆里绽放,与各种酒液气息交融,互相成就。我深以为然,不过,还得有相投的伙伴。早些时候,我常被友人称作“不合时宜之辈”,当旁人沉醉于旋律与佳酿时,我却懵懂地要一杯茶饮。如今,我领悟到音乐和佳酿之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并非仅限于曲调和酒力,其核心在于营造的意境以及传承的风俗。
可以这样讲,不论是在热闹非凡的夜生活场所,还是在格调高雅的葡萄酒聚会,甚至是在独自小酌的清吧,现代人与音乐和酒总是形影不离,二者相互促进。如今,大快朵颐大口饮酒,仅凭三五知己谈天说地、借酒消愁的情景已日渐式微。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营造氛围来喝酒,而音乐正是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时常关注城内各类吸引我的音乐活动,即便不是在酒馆里,似乎也离不开酒。因此,即便酒量不佳,现在的我并不反感音乐欣赏时伴随美酒。
(受访者:陈倩婷City,公司职员,音乐爱好者。)
“派对动物”爱鸡尾酒
我认为鸡尾酒并非简单的一种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态度体现。每一杯鸡尾酒都有其独特的起源,采用不同的工具、技巧、冰块和制作方法都会显著改变它的风味。事实上,鸡尾酒与葡萄酒和烈酒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有趣的故事,只是鸡尾酒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鸡尾酒和某些进口饮品类似,同样可以划分成好几个种类,各种品类适合搭配不同的饮食。即便是同款鸡尾酒,由不同人调制出来的风味也会有所区别。
众所周知,香槟是聚会时最常用的烈酒。而鸡尾酒,也完全算作“ ”的范畴。事实上,鸡尾酒的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一段低谷,那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期特别盛行一种鸡尾酒,它们往往缺乏内涵和层次感,却拥有性感的名称、五彩缤纷的色彩,并且大量混合各种果汁,通常盛放在大杯中,杯口还会装饰着极为华丽夸张的饰物,比如“性在”和“”等饮品。在欢乐的聚会中,这种鸡尾酒总是最先被点选的饮品,在正式的商务活动中,则能提升客人的优雅形象;在一般性的聚会场合,调制几杯此类鸡尾酒,也能增添现场的热闹气氛。这类鸡尾酒通常口感顺滑,香气浓郁,层次丰富,因此无论在何种环境、何种情境下,都深受人们喜爱。
国际上,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鸡尾酒文化十分突出,然而,在专业的国际调酒竞赛中,亚洲选手逐渐显现出实力,尽管如此,我国国内的鸡尾酒文化仍需时间发展。以广州为例,多数顾客对尝试新式鸡尾酒心存犹豫。调酒师若缺乏足够的热情,便难以体会到这份职业的独特魅力。调酒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制经典和传统的鸡尾酒,而传统鸡尾酒的品种数量相当可观,大约达到八千种以上,然而,部分调酒师并未接受正规训练,或者从某些机构毕业之后,便自诩为专业人士,持续地误导顾客。
(受访者: Wood,专业调酒师。)
私人家庭派对上的神秘诱惑
鸡尾酒与普通酒品存在差异,它并非开瓶即饮的饮品,需要精心调制才能品味。人们欣赏它的原因在于其内涵丰富且变化多端。对于热衷于在家中举办聚会的朋友而言,鸡尾酒无疑是招待宾客的理想选择——无需准备多种酒水或高度烈酒,只需调制两三种即可满足需求。我的朋友们面对这种色彩幽深、极具吸引力的饮品,只能用“喜欢”来表达感受。
遇到许多陌生的酒名时,很多人容易失去兴趣。不过,鸡尾酒正是通过不同种类的基酒和果汁混合调制而成。除了常见的白兰地、威士忌和伏特加,基酒种类还包括琴酒、兰姆酒、苦艾酒。此外,还有君度橙皮酒、墨西哥咖啡香甜酒、爱尔兰奶油酒以及可可香甜酒等。因此,唯有对事物抱有浓厚兴趣并且具备丰富想象力的人,才会喜欢在家中亲手调制饮品。
家中各类酒基储备充足,筹备过程并不繁琐,逐个逐步添置即可,每瓶酒基都经久耐用,并非独自支撑。至于柳橙汁、柠檬汁、淡奶油、浓椰浆及红石榴糖浆等辅料,备料更为轻松,亦可自由发挥。
调制鸡尾酒其实是一种感官体验,玩法有既定规范,多少比例、如何组合,可以借鉴,却无需完全遵循。你可以为酒量不行的女士准备一杯可乐占比很高、酒精含量低的“长岛冰茶”,也可以为个性张扬的女士调制一杯辣椒味更浓的“血腥玛丽”。这次晚间聚会是在私人客厅举办的,完全不受任何规矩束缚,几位相熟的朋友手里端着色彩斑斓的酒杯轻轻晃动,伴随着舒缓的爵士乐旋律舒缓心情。即便是一个人待在家里,也能亲手调制一杯“Boo Boo’s特酿”,这是我最钟爱的饮品,由于它果香四溢,又很健康,饮后容易进入梦乡。这是一种品味美好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向往夜晚时光的自然倾向。(受访者:Mary Man,外企销售主管。)
走在“舌尖潮流”的前端
调查发现,经常饮用鸡尾酒的人群,年龄大多分布在23岁到32岁这个阶段,这些年里,随着鸡尾酒风气的不断兴盛,关注并尝试这类饮品的人也持续增加。其中,餐饮从业人员对鸡尾酒最为精通,他们对饮食风水的掌握,使他们常常引领饮食风尚,并且会向其他领域的朋友介绍这种流行趋势。
可以说,长期以来,懂得真正含义的鸡尾酒的人其实非常少。客人走进酒馆,多数时候并非凭个人口味挑选饮品,而是看菜单里的照片直接决定,或者听同伴们随意说说就下单。因此,推广相关文化这项工作,往往需要调酒师率先承担起这份使命。熟练的调酒师会细致讲解每杯鸡尾酒的独有之处,涵盖酒精度数、主要成分组合、视觉呈现和风味体验,以及饮品命名的来龙去脉,他们总能从容不迫地阐述,力求帮助每位对鸡尾酒陌生的客人实现初步认知的跨越。另外,技艺精湛的调酒师也能按照客人的个性化需求,精心打造独一无二的鸡尾酒。这既在检测调酒师的技艺水平,也在揭示他们与客人互动交流的密切程度。
调制鸡尾酒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每年全球性的调酒师组织都会为达到标准的从业者授予认证凭证。那些我们常喝的比如“长岛冰茶”、“轰炸机”等著名饮品,全都是必须通过严格评定才得以流传的国际鸡尾酒配方。我认为,一名合格的调酒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制作上的突破。当下网络广为讨论的一种名为“”的饮品,宣称“初次品尝便会沉醉,待你明白缘由时,天色已晚”。这不过是博取关注、故作神秘的营销手段。调酒师需具备扎实的功底,毕竟制作鸡尾酒是一项精密的技艺,基酒的配比多少、风味的融合、色彩的分布,乃至冰块的数量,每处细节都需精心考量。当今不少年轻调酒师急于求成,专业能力未达标的就冒然尝试独创,最终作品往往杂乱无章。许多经营者和负责人对鸡尾酒的核心价值认识不足,过分强调营销手段却忽视了品质,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鸡尾酒文化的健康发展。
(受访者:袁志威,广东省调酒及品酒师鉴赏协会理事。)
记者 黄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