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葡萄美酒夜光杯,喝完美酒竟顺走杯?
第三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喝完美酒顺走杯
何事令李白对帝王召唤无动于衷?何事使岑参对老者饮酒表示赞叹?何事让白居易畅饮新酿美酒?何事让王维在劝酒时痛哭流涕?敬请关注本期的《唐朝饮酒文化探秘》。
第1章 小二,来壶酒!来壶什么酒好呢?|酒种类大观
要是到了唐朝,不品一品那儿的酒,就太遗憾了!难得来一趟,怎能不感受一下这个朝代的独特魅力?咱们这就去酒馆,好好体验一番!
长安城东与西两大市场,乃是酒馆林立之所,你远远望见诸多高高悬起的青色旗幡,那便是酒铺的标志了,不妨挑选一家入内参观。“先生,请取一壶酒来。”店家热情地邀请道:“这位朋友,本店备有各式佳酿,不知阁下欲品尝何类美酒呢?你千万不要一开口就提什么茅台、二锅头、五粮液、各种啤酒这类酒,我们唐朝根本不卖这些,就连“杏花村”这个名字,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当时也没有正式命名。那个时期的“杏花村”,其实是酒馆的别称。
唐代酒类可归为三大品系:米酿饮品、果制饮品及外来饮品。米酿饮品内部又可细分为纯净型和浊重型两种。纯净型酒体清澈,价值昂贵,正如李白诗中所言“金樽清酒斗十千”,指的就是此类佳酿;浊重型酒体含有酒糟沉淀,生产过程相对简陋,所以售价低廉,是寻常民众日常饮用的酒品。如果品酒师拿来一杯浑浊的酒,你千万不能抓住他的衣袖大声喊叫里面混进了杂质,那样会引人发笑,那是酒里的沉淀物,是浑浊液体中固有的成分。
果酒是由水果发酵制成的饮品,其中葡萄酒最为普遍。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唐太宗曾有过重要推动。日后品尝葡萄酒时,不妨缅怀一下这位皇帝。
外国酒除了葡萄酒,同样受到广泛喜爱,比如从波斯引进的三勒浆、龙膏酒、煎澄明酒、无忧酒等,这些酒都颇受欢迎。毕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物产得以互通有无,喜好美酒的唐代民众自然不会错过这些佳酿。
唐代的酒品亦可依据色泽进行区分。有红、黄、绿、白、碧、青、紫诸色,几乎可以组成一道完整的七彩桥。如此缤纷的色彩,令人心生饮用的冲动,难怪唐代的人们如此喜爱酒。这些各色酒液,仅从外观就足以令人愉悦。然而,你是否会对黑色的酒产生兴趣呢?唐宪宗统治时,曾有一种来自乌戈国的“龙膏酒”进献,其色泽“黑得如同纯漆”,虽然视觉上并不吸引人,但饮后却能让人精神焕发。这种食物和乌饭颇为相似,两者都是因为外表呈现深色,让人一开始就不想尝试,然而实际品尝时才发现风味十分出众,这说明人们很容易因为外观而错失美味佳肴。
另有一种归类方法,或许让你感到意外:可以按照酒的命名进行区分。酒的品牌名称与人名相似,其中包含一些频繁出现的字眼,例如“春”“露”“浆”等。唐代时期,采用“春”字作为酒名的作品数量最多,知名的有“金陵春”“竹叶春”“梨花春”“洞庭春”“玉露春”等。此外,以“露”和“浆”为名的作品也相当丰富,诸如“琼花露”“蔷薇露”“三勒浆”(洋酒)以及“凝露浆”等。确实觉得唐代人士分浪漫,那些酒名,件件都显雅致呢!难怪文士们总借着酒意吟诗作对。
唐代酒类品种丰富,酒具样式多样。寻常民众因物质条件有限,难以兼顾温饱,无暇顾及酒器装饰,多数人仅用简陋杯盏或碗盂饮酒,此事暂且不论。那个时代风气开放,贵族阶层尤为重视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趣。这种倾向在酒器选用上亦有鲜明表现。李白诗咏“葡萄佳酿配夜光杯”,可见夜光杯之珍贵;杜甫词赞“美玉碗盛琥珀色酒”,足见玉碗之华美。如何,够精致吧!上等人对酒具的选材极为在意,黄金、白银、蜜蜡、红玛瑙、兽骨、水晶……都是惯用的质料。倘若去往权贵府邸,用此类珍稀酒器饮酒,似乎酒液风味都随之提升。真有将其珍藏于家的欲望呢!只是此念只可存于心中,切莫付诸行动,以免被主人发现后遭受责罚,甚至被扭送至官衙处置。遇到慷慨热情的主人便无需担忧。节度使裴均便是如此宽厚的款待者。他曾在宴席结束之际,将重达二百两的银制酒器,逐一赠予在座的宾客。
唐代酒器,以中期为界,早期用大型酒器盛酒,参与者手执勺子从中取饮,颇有今日涮火锅之景致。中期以后,酒壶登上了宴席,人们得以边斟边谈,共叙情谊。
酒罐最初称作“注子”,外形类似汤罐,罐身配有把手,便于抓握,罐口设计成嘴状,用于将酒倒入杯内。带把手的“注子”如何演变为后来的酒壶,这其中的转变,源于某件重大事件的发生。文宗大和年间,皇宫内部爆发了“甘露之变”。这场动乱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以失败告终。太监们憎恨策划此事的郑注,每次饮酒都要看见“注子”,便迁怒于同名之物。他们于是改变注子的样貌,去掉把手,用绳索系在瓶口,还给它取了个“偏提”的称号。然而大众更习惯叫它“酒鳖子”。这便是具备完整功能的酒壶。
第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姬之笑也|酒姬与酒令
你于唐代结交了一群友人,这些人引领你纵情声色,你们时常流连于长安城中的各类酒馆,因此你得以认识一种特殊群体——酒家女。
酒姬在唐代主要依靠售卖酒水、提供陪伴和表演谋生。她们自幼便接受歌舞弹唱及服务礼仪方面的训练,成为酒馆酒楼吸引客人的关键方式。
你们刚坐下,就有一群酒女端着酒进来了。她们个个容貌美丽。你惊讶地发现这些女子里竟然有外国人:这唐朝人真是太讲究了,需要酒女表演助兴才能喝酒也就算了,居然还要外国女子来增加气氛。你别大吃一惊,这种现象在唐朝非常普遍。这些外国女子多数来自西域,和你之前在西市看到的卖胡饼的人是同乡。他们或是为了谋生自主来到长安,或是被人贩卖至此,或是因私奔来到此地,或是祖辈迁居长安因而世代定居,总之,当时长安城中西域人数量众多,男性多售卖胡饼,女性多成为酒家女,这些人被称作“胡姬”。李白常与胡姬往来,从他的诗作中就能明白,比如有“落花踪迹已杳,唯有欢颜笑入酒家”“胡姬容貌秀丽,倚着柜台笑迎春风”“胡姬伸出素手,引醉客捧起金杯”“两位胡姬轻歌,又奏起悠扬乐曲”,可见这类题材在他的作品中确实不少。
酒女们间隔着来到你们身边,倒上佳酿,宴席即将进行。这个热衷享乐的时代,当然还有更多玩法,酒宴上有个关键角色,就是——酒戏!
这种饮酒游戏是宴席中增添乐趣的佳品,但切莫将它与当代酒桌上争输赢时大声叫嚷的比划相混淆。那种喧哗的比划在唐代虽也算作饮酒游戏的一种,却属于最浅显的形式。毕竟,那是一个深受诗歌影响的时代,喜好饮酒的多是些吵吵嚷嚷的文士,因此,当时的饮酒游戏也多是文雅的玩法。你快抓紧学学,待会可别露了怯,让人嘲笑你没文化。
这酒令要怎么行呢?
首要任务是安排岗位人员,换言之,就是分配职责。详细来说,岗位分配主要有两种:市长和书记官(包括法律书记官和酒令书记官)。主持酒宴的人必须由声望最高、品行端正者担任,他负责阐明游戏玩法,同时掌控整个宴席的秩序;负责记录和执行酒令的人称作“酒监”“席监”,他负责向众人说明游戏规则,以及罚酒、敬酒的细节,比如裁定是否需要惩罚某人,还要防止有人耍赖,他是酒令的执行者。担任律录事并非人人可胜任,需符合三项标准:首要精通酒令,擅长解释规则;其次要才艺出众,能歌善舞;再者需酒量过人。某些盛大宴席上,还会增设觥录事,即主罚记录者,专门负责为输家斟酒。场面看似非常热闹!
你坐在那里心神不定,不清楚接下来会喝醉成什么样子。律录事是个容貌出众的酒家女,她向在场的所有人说明,今天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这抛打令并非录事单方面发出指令,接着众人合力将某人举高,使其落地后进行殴打。
抛打令需要分别说明,抛指的是传递花球或其他可传递物品,打是指进行舞蹈动作。这样解释后应该就清楚了,这个抛打令和击鼓传花类似是一种游戏。接到花球或物品的人需要站起来为大家表演舞蹈。有时也会用唱歌来替换舞蹈。唱歌的称为歌令,跳舞的则叫作舞令。行歌令多由酒姬表演,她们是专门艺人,比起你扯着嗓子乱喊,声音好听得多。偶尔也有主人和客人互相应和歌唱。但他们唱的并非当代流行曲调,唐朝也有自己的流行歌曲,例如诗人们的名句。有个典故你肯定知道: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有一次他们一同到酒楼饮酒。忽然有十几个乐官和四位俊美的歌女走上楼来共庆欢乐,他们载歌载舞,弹奏乐器助兴。王昌龄对同伴们讲道:“我们这些人都是写诗的,究竟谁更出色谁稍逊一筹,单凭我们自己也难以分出个所以然来,今日不妨看这些歌女所唱之诗,哪首被谱成曲调的数量最多,就以此为标准来评判胜负。”第一位歌女唱出“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伸手在墙壁上划了一道记号,说道:“这是一首绝句。”很快又有一位歌女演唱,唱到“打开箱子泪水湿了脸颊”,高适伸手在墙上划了一道说:“这是一首绝妙诗句。”接着另一位歌女唱到“清晨拿着扫帚打扫金殿”,王昌龄又伸手画了一道说:“这是两首绝妙诗句。”王之涣对王昌龄和高适说:“这几个都是仕途不顺的音乐官员。”随后他指着所有歌女中最美丽的一个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永远不再和你们争诗艺高下了。”说完便笑着等待。片刻之后,那位女子便开始吟唱,所唱之曲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当即颇为自豪地向同伴们表示:“乡野之人,我方才所言确非虚言。”此即源自旗亭画壁的著名故事。
舞令比歌令更加奔放。舞令包含多种动作,例如招、摇、送。招,是指邀请宾客共同起舞的姿势;摇,是通过晃动头部、手臂或肩膀等部位来表示推辞饮酒;送,则是舞者借助优雅的身段将酒呈递给客人,劝其尽情享用。比如,你可以边走边舞地敬酒给宾客。
明白这抛打令的玩法,就能安心和唐朝友人共度时光,毕竟吼几声转几圈,相当简单。
蹦蹦跳跳折腾许久,你和同伴们都浑身湿透。这时有人建议,不如试着玩会儿游戏吧!
你刚松弛的神经又紧绷起来了:这律令是什么呀?不会要作诗吧?
遭遇恐惧有何妨,必定应验,此规定确与吟诗作对相关。请端正坐姿,瞧你已近地面,速将身体支起。幼时也曾诵读《唐诗三百首》,此类事务微不足道,无需惊慌,并非如你想象般恐怖。
法规也有书面型和口头型两种形式。书面型是文学爱好者偏爱的游戏方式。这种游戏通过诗词进行,发令者提出一句诗,应答者所回应的词句须与之结构相似、韵律协调,内涵也要对应。例如,一位佳人开句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某位男士接上“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便算成功匹配。但这位公子和这位小姐如此配合,众人便开始喧哗了。为何如此?因为二人玩的是文字令中的“断章取义令”。此令规定,参与者无需顾及整首诗的上下文,只需截取其中一句或一个片段来阐述己见即可。刚才酒姬与公子所对的令,恰好是“妾有情、郎亦有意”的意境,所以大家纷纷伸长脖子围观,场面十分热闹。这之外,还有其他各类文字指令,比如用成语进行的对仗式指令,寻找特定名称的指令,包含数字的成语类指令,以及每月报告花卉的指令等。
另外呢,法规里还包含一种口头指令,与书面指令相比要简明得多,它无需字斟句酌,深受年轻人和年长者们的欢迎。比如口头指令中的一种是拆字游戏。传闻隋炀帝有次在后宫与佳丽们宴饮取乐,就玩过这种拆字游戏。隋炀帝指着一位姓杳的爱人说道:“杳字可解作十八天。”那位姓杳的佳人随即回应:“罗字能够拆成四四方方。”如此便算是成功匹配了。遇到席间有人玩这种文字游戏,你应当很容易应对吧!其实,口头游戏里还有更简单的玩法。比如要求在座的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小名。哈哈,这个实在太容易了!完全不需要什么技巧啊!唐太宗曾经和群臣一起饮酒,就玩过这样的酒令。轮到将军李君羡发言,他透露自己儿时被叫做“五娘子”,在场的宾客都因此发笑,唐太宗也戏称“哪有女性,竟如此刚强”,宴会的气氛达到顶点。倘若提及“二狗子”“狗蛋”这类乳名,同样能让在场的人感到愉快。
另有一种游戏叫作骰盘令。这个游戏就是通过掷骰子来决定谁需要饮酒。当骰子与盘子被端上桌时,酒席瞬间就变成了热闹的赌局。此刻每个人只需伸长脖子大声叫喊,这种玩法毫无技巧可言,也不要求参与者具备多少学识,纯粹依靠运气。倘若席间有几位饱学之士在场,他们还能在掷骰子的同时,吟诵几句诗词助兴。据说杜牧在某个宴会上遇见一位容貌出众的酒家女,立刻被吸引住了,便向她要骰子玩掷骰游戏,希望通过这个游戏能瞥见她藏在袖中的秀美手丫。然而那位美丽的酒家女在摇骰子时把胳膊缩了起来,杜牧最终没能看到她的手,因此非常失落地写下了诗句:“骰子缓缓握在袖中,无法目睹手儿多娇。”旁边一位同饮的朋友接着说:“只要听说金钗掉落,大概还能隐约看见指尖。”这个意图是让杜牧把酒姬头上的金钗取下来,放到地上,这样酒姬弯腰去捡时,她的手就一定会从袖子里露出来,杜牧听从了,果不其然,他看到了那双白皙的手。
众人劳作过后感到疲倦,在场的有人建议,要来酒胡子助兴,很多人立刻响应。你也跟着举起手表示附和,其实完全不清楚酒胡子具体是什么东西。由于大家情绪这么热烈,你不能因此破坏气氛,而且也不想无意中显露自己来自未来的事实。
一位容貌姣好的女子送来了酒具,那个被称为酒胡子的物件被摆放在案头。你仔细观察,那分明是一个形似胡人的不倒翁啊!这酒胡子模样滑稽,十分逗乐,能够放置在桌面上自由转动,一旦静止下来,它所指向的人就必须依照酒规接受罚饮,从而为宴席带来更多欢声笑语。唐代诗人徐夤曾写下诗句:“华美的宴席上丝竹齐鸣,用它来助兴取乐。它正直地指向,从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无私断绝觊觎之心。当人们高歌时谁会捋起袖子,随着节拍渐渐轻快起舞。它恰似真人一般,毛茸茸的胡须布满了额头。””描绘了酒胡子在酒席上指认时无私正直的形象。
有了这些欢乐的酒令,才有了那么多泡在酒里的诗情画意呀。
第3章 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文人的诗酒情结
你穿越到了唐朝,最渴望见到哪位人物?是杨贵妃,还是武则天,又或者是太平公主,抑或上官婉儿?能不能稍微成熟一点,别总是想着看美女。换一个角度想想。什么?你说想要见到高力士?说点实在的,你最希望遇见的男性是谁?这回总算说到点子上了,自然是李白啊。要是没亲眼见过李白,还妄想上前索要个签名,那还有什么脸面告诉别人说自己曾经去过唐朝?
若能选准时机与场所,寻访李白并非难事,只需在酒肆等候,必能堵住他,绝不会失手。即便拦住了他,又该如何与那位诗才兼备的李白攀谈呢?倘若手持利刃抵住咽喉,高声叫嚣:“欲从此处通过,须留下诗名在此!”料想话音未落,太白定会将其掀翻在地,甚至折断臂膀,须知李白文武双修,将你制服三人五人不过是小菜一碟。
我给你出个好主意,保准能行。你可以请他喝酒啊!
李白的饮酒习惯和诗作共同影响后世长达千年之久。诸如“举杯邀月影,对影成三人”,又如“人生在世当尽欢,切莫让金樽空对月”,再如“五花良驹、千金裘,唤童取来换美酒,与你同解千古忧”,这些诗句几岁的孩童都能背诵,可见其嗜酒之深。若有人邀他饮酒,他必定立刻动身相随,或许还会当场赋诗相赠。
杜甫创作过一首广为流传的《饮中八仙歌》:李白能喝一斗酒就能写出百首诗,在长安街边的酒馆里醉卧安眠。宗之是个潇洒俊美的少年,举杯时白眼望向天空,如同玉树在风中摇曳。苏晋常在佛像前素食修行,喝醉了总是想逃避参禅。左相每天花费万钱买酒,饮酒就像长鲸吞吸百川之水,端起酒杯赞美圣人,称自己是世间贤才。道逢曲车时他口流涎水,后悔没有把封地调到酒泉。汝阳王喝三斗酒才上朝,骑马时像乘船一样摇摇晃晃,眼花缭乱掉进井里在水底睡觉。知章骑马时身姿不稳,仿佛坐在船上般晃动,喝醉后常常在井里安睡不醒。天子召唤也不愿登船,自诩是醉中神仙。张旭喝下三杯便得神助,不戴帽子露出头顶在权贵面前,笔走龙蛇纸上传彩。焦遂饮过五斗才显风范,高谈阔论令满座震惊。这首诗记载了八位嗜酒之人——贺知章、李适之、李琎、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的饮酒轶事。贺知章醉后骑马,东倒西歪,仿佛坐在舟中。他双目模糊跌入井里,竟然在井底酣睡不醒。汝阳王李琎喝下三斗酒之后才去拜见君主,途中遇见运送酒曲的车辆,扑鼻的醇香让他忍不住流下涎水,心中暗自懊恼未能被封在名传遐迩的酒泉郡,那地方的水据说甘美如酒。左相李适之每日耗费万钱用于饮酒,他饮酒时如同巨鲸吸吮江河之水般豪迈,声称如此狂饮是为了超脱政务,好让贤能者上位。但后来他被奸相李林甫构陷,最终丢掉了官职。李适之卸任宰相职务后,在家中与亲友饮酒,虽然兴致很高,却难以排遣心中郁闷,于是作诗表达:“当初辞去相位,今日且饮美酒。请问门前过客,今日有几人至?”崔宗之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举杯饮酒之际,常常仰视苍穹,其俊朗形象宛如玉树迎风而立。苏晋虽然时常在佛前修行吃素,但一旦饮酒便忘乎所以,常常将佛门戒律抛诸脑后。诗仙李白每次饮一斗酒,就能立刻创作出百首诗篇。他在长安街边的酒馆里喝酒,经常喝醉后在店里睡觉。唐玄宗在湖边园林中设宴游玩,请他写诗作序,他因为喝醉了酒没有上船拜见皇帝,自称为酒里的神仙。书法家张旭喝完三杯酒,就立刻拿起笔来写字,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草书圣人。他常常不在乎小节,在王公贵族面前不戴帽子光着头,快速地挥动笔杆写字,好像有神灵在帮助他。他的书法是一气呵成,在纸上像云雾一样流淌下来。焦遂喝完五杯酒,精神才变得活跃,在宴会上滔滔不绝地发表言论,经常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这体现了那个时代唐朝人对于酒的极度迷恋。
杜甫创作这首诗时,自身也是个嗜酒之人,而且酒量相当可观。根据郭沫若的研究,杜甫全部诗作中涉及饮酒的内容大约占二十分之一,而李白的作品里描写饮酒的比例则是十六分之一。这表明杜甫对酒的依赖可能不亚于李白。不过杜甫饮酒,多数时候或许是为了排解忧愁,毕竟他的人生充满波折,经历十分悲惨。我们不妨读读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每日清晨归来就卖春日衣裳,天天在江边喝到醉意才回家去。欠酒的账到处都有,人能活到七十岁实在难得。”读完不禁要合上书抬头四十五度望天,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这太令人同情了!退朝之后就去变卖衣服换取美酒,走到何处都可能遇见讨要酒钱的人。诗仙杜甫你身为顶尖的文学家,却落魄到这般地步,连穿越时空的人也觉得过分。亲,你要是大晚上的江头遇见了醉归的诗圣,重金请他写首诗吧!
唐代众多耽酒文人当中,自号“醉吟先生”的王绩堪称典范中的典范。形容他人嗜酒成性或许稍显夸张,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他则再恰当不过。酒是他出仕的动机,也是他离职的缘由。他为了能到有酒可饮之地而做官,又因无酒可饮之故而辞官。他本人曾创作一篇《五斗先生传》:"有位五斗先生,以酒中真性情游历于世间。"有以酒招待的场合,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会前往参加。每次去必定喝醉,喝醉了就在任何地方就地睡觉;酒醒之后,又接着喝酒。常常一次能喝五斗酒,因此人们用这个量来称呼他。这个人完全不想事情,很少说话,不明白世间有仁义和厚薄的区别。
白居易同样喜爱饮酒,他为自己取了“醉尹”这个名号。他在《赠元稹》里写道:“花前骑马游逛,雪中饮酒欢乐。”又看他六十七岁时写的《与梦得买酒闲饮且约再聚》:“年轻时还不愁生活,年老后谁能爱惜酒钱?一起用十千钱买一斗,互相看着七十还差三年。悠闲地玩雅令穷尽了经史,喝醉时听清脆吟唱胜过管弦。还等菊花黄了家酿的酒熟了,和你一同喝醉一同陶然自得。”这一饮,就饮尽了年华,而生命终归只是沉醉之后的一段幻影。
文人喜欢饮酒,主要为了消除怀才不遇的忧愁。古代时,读书人从小就被教导要以做官为终身追求和目标,刻苦钻研,持续进步,期望将来能考中进士,光耀门楣。但科举之路真的那么容易走通吗?即便成功登科,官场生涯又是否像考试那样轻松自如呢?种种因素导致,许多有才华的读书人无法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就算你能在官场如鱼得水,也难免遭遇贬谪。因此诗歌和美酒便成了文人墨客最亲密的伴侣,在欢欣时伴随他们,在失意时慰藉他们,见证他们度过充满吟诗作画雅致情怀的整个人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伴游招聘网上看到的!